你在这里

学术报告(2023年10月25日10:00):非马尔科夫巨原子

报告人: 
郭领阵 副教授(天津大学)
题目: 
非马尔科夫巨原子
地点: 
南校园冼为坚堂111室
时间: 
2023年10月25日 10:00

主持人:项泽亮 教授

报告简介: 在标准量子光学理论中,原子通常是和环境中的声子/光子局域地耦合,因而可以被处理成一个点状模型。但是,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某些人工量子体系(人工原子)的尺寸越来越大,以至于超过了环境中玻色场的波长,必须要考虑人工原子的尺寸效应。人们把这些必须考虑其尺寸的人工量子系统叫做巨原子(giant atom)。这最早是在一类超导人工原子(transmon)耦合表面声波[1,2]的实验中发现并被研究的。巨原子模型也可以用超导原子(transmon)通过伸出多个耦合点和弯曲的微波传播线来实现[3]。在此次报告中,我将简要介绍巨原子历史发展和最近研究的进展。特别地,我将重点介绍由于玻色场在耦合点之间传播的时间延时导致的“非马尔科夫巨原子”[2,4]以及在小原子甚至马尔科夫巨原子都不存在的新现象,比如周期振荡不衰减的光子/场子束缚态[5]。 

[1] P. Delsing et al., Science 346, 207 (2014).

[2] G. Andersson et al., Nature Physics 15, 1123 (2019).

[3] W. Oliver et al., Nature 583, 775-779 (2020).

[4] L. Guo et al., Phys. Rev. A 95 , 053821 (2017).

[5] L. Guo et al., Phys. Rev. Research 2, 043014 (2020) .

 

报告人简介:郭领阵,天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相继完成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于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理论固体研究所进行联合博士培养两年。2013年6月博士毕业后至2022年12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Light)等单位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1月获得德国“卡尔·蔡司基金青年科学家”总额为20万欧元(约150万人民币)的项目资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任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紫金计划“青年教授”。2023年3月加入天津大学理学院 量子交叉研究中心,任北洋英才计划长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