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学术报告(12月15日16:00-17:30):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上首次观测双玻色子ZZ电弱散色过程

报告人: 
陈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题目: 
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上首次观测双玻色子ZZ电弱散色过程
地点: 
哲生堂三楼讲学厅
时间: 
2020年12月15日16:00-17:30

主持人:耿聪 副教授

报告摘要: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一直是粒子物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标准模型中,Higgs 机制描述了电弱对称性破缺。2012 年,Higgs粒子的发现是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但电弱对称性破缺的本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这一探索中,除了直接测量Higgs 粒子的性质之外,还可以测量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矢量玻色子散射包含了矢量玻色子之间的自相互作用以及Higgs 玻色子和矢量玻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后面这一过程保证了其幺正性。因此,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对于检验Higgs 机制,以及探测其他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和其他新物理都具有重要作用。从2015 年到2018 年,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实验的第二阶段运行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为深入研究稀有的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LHC 实验中,矢量玻色子散射包含在双玻色子和两个喷注(VVjj)的电弱产生过程中。在所有VVjj电弱产生过程中,ZZjj的电弱产生过程具有本底低,事例重建完整的优点。基于ATLAS探测器采集的139fb-1的数据,我们发现了ZZjj电弱产生过程。这是实验上首次发现ZZjj电弱产生过程,是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报告人简介:陈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兰州大学学士;主要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上ATLAS实验,以主要贡献者身份首次发现双玻色子ZZ的电弱机制散射过程,同时参与夸克偶素产生截面的测量,独立设计低动量双缪子触发效率测量方法,开发低动量触发效率修正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