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院前期积极组织和筹备下,通过17、18级班主任老师的努力协调,在中科院物理所、国家天文台的帮助下,日前我院成功组织17、18级30名本科生前往贵州FAST进行为期三天的“誉侃万里行”研学活动。
中国天眼FAST(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研制,从提出计划、设计、施工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于2016年9月竣工落成。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当前世界上单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月14日,学习小队成功抵达FAST贵州平塘县。
7月15日,在FAST园区,国家天文台朱文白研究员为同学们详细报告了FAST从选址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最终在FAST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突破;FAST望远镜所采取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新运作模式,从落成到工作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朱文白研究员最后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FAST调试和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学习小队观看了FAST建设纪录片,在场区内实地参观FAST望远镜,让同学们从现场直接了解大科学工程的设计构想、工作原理,感受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崛起的中国科技。
在观看FAST建设纪录片的过程中,有一位老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南仁东,因“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而燃尽了他生命的“FAST之父”。23年时间,南仁东经历了FAST规划立项、选址踏勘、到建设落成的全过程。可以说: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令人惋惜的是,当FAST工程进入最终冲刺阶段时,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被诊断出患有肺癌。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永远闭上了眼睛。2018年9月25日,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7月16日,同学们进入天文体验馆参观,从FAST观景台眺望FAST望远镜,同学们无法掩饰内心激动,为国之重器而震撼,为国之昌盛而自豪。
誉侃万里行计划,不仅仅是物理人行万里路的过程,更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教育践行之旅,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推尽力度,以物理人的践行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参加活动的同学如是说:
18级光信专业 蒋彬:
“探索未知世界会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去做人类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找到原来根本想象不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其中的过程本身就会产生巨大价值。”身处FAST现场基地,感受着每一项工程的突破,在此我们应向为FAST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建造工人们致敬!
18级光信专业 王钲扬:
查阅资料之后得到的信息确实让我非常震惊,我曾想过巨大的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是用来发现新的天体并且将它们分类,研究它们的演变过程和性质,但是没有想过这都是为理论物理搭建一个太空实验室,这样就不必在地球上大费周章模拟各种各样的太空环境,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实验结果,也不必间接地推断。通过科学家的猜想推出理论结果后,开动望远镜直接往宇宙里面扫描,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特别是通过脉冲星这种极端的天体来演绎我们的结果,将比被动地在小小的地球上接受凤毛麟角的信息,要来得直接得多。
18级物理学专业 苏锦伟:
FAST具有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灵敏度,最灵敏的天线相当于最娇弱的耳膜,轻声耳语对它无异于大喊。因此,FAST 是容易受到电磁辐射干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电磁辐射干扰有部分来自于外界,如观景平台及观测基地等地的电子电器设备的辐射干扰。也会有部分来自于 FAST本身设备。比如FAST 的两千多个反射面促动器,每个促动器都具有控制电路和供电系统,馈源舱内包含多种前端处理器相关仪器设备仪器,FAST内部综合布线工程通过电缆与变电站干扰设备相连等,以及馈源舱支撑系统电气设备等等,都会对FAST产生干扰。
18级光信专业 焉力恒:
FAST射电望远镜是中国工程师们智慧以及汗水的结晶,它的精妙之处体现在从选址到建成到使用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FAST射电望远镜才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也成就了中国射电望远镜口径从65米到500米的突飞猛进,这无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上了美妙的一笔。